“自古岭北不植茶,唯有泾阳出砖茶”,这是一句赞誉泾阳茯砖茶的诗词。泾阳茯砖茶,肇始于宋代,兴盛于清至民国。历史上,茯茶西运主要靠骆驼驮、马载,销售后,回来带的主要是兰菸,甘、宁、青的毛皮、药材、香料、珠宝等;南茶北运泾阳后,回去主要带有在泾阳改制的兰州水烟和在泾阳加工好的皮货、中药材和泾阳产的硝盐及棉布。至明清民国时期,商品生产和商业贸易进一步扩大,过泾茶叶量不断增大,茶叶西去运输问题突显。为了解决这一问题,增加运量,茶商设法改进茶叶包装,压缩茶叶体积,开始筑制砖茶,随之诞生了“泾阳茯砖茶”。数百年来,“泾阳茯砖茶”承载着秦人自强不息、奋发有为、开拓进取的精神,更是汉族与少数民族友谊的见证。
泾阳茯砖茶,茶体紧结,色泽黑褐油润,金花茂盛,菌香四溢,茶汤橙红透亮,滋味醇厚悠长。在我国西北地区有“一日无茶则滞,三日无茶则痛”、“宁可一日无粮,不可一日无茶”之说。泾阳茯砖茶正是历史上历朝各代用于“茶马交易”的主要茶品。历史上中国沿古丝绸之路外销的货物主要有三大类,丝绸、瓷器、茶叶。茶叶正是以泾阳茯砖茶为主。因而,泾阳茯砖茶被誉为“中国古丝绸之路上的神秘之茶”。
清代至民国是“泾阳茯砖茶”发展的鼎盛时代。《泾阳县志》载:“清雍正年间,泾邑系商贾辐辏之区”。在泾阳境域商号131家。其中经营茯砖茶的商户门店达86家,每年每家约300-500吨。当时泾阳茯砖茶除销往西域各地外,更远销至俄国、西番、波斯等40余国家。
据卢坤《秦疆治略》记载:“泾阳县官茶进关,运至茶店,另行检做,转运西行,检茶之人,亦有万余。”时置泾阳县城及周边的茶行、茶庄、作坊、茶商号林立,热闹非凡。白天人潮如海,车水马龙,夜晚灯火通明,歌舞升平,好一派繁荣景象。1873年前,茶商内部分为东西两柜。东柜为汉族,西柜为回族。到1873年后,陕甘总督左宗棠改引为票后,有意扶持湖南人,泾阳增加了南柜(全系湖南人)。是为泾阳茶商繁盛时期。
新中国成立之初,泾阳县成立了人民茯茶厂,生产茯砖茶,起初茯茶厂经营不错,后因原料全靠外进,国家计划经济限制较多,加之中央政府要求把加工生产转移到茶产地。湖南黑毛茶到泾生产成本较安化高,生产逐渐减少。1958年,缘于“陕西加工茯砖茶,存在原料二次运输,不符合多快好省原则”,中央政府下令取消陕西咸阳人民茯茶厂,将茯砖加工的任务全部交由湖南省承担。
说到陕西的茶文化,可谓多姿多彩!唐长安城是中国茶文化向海内外传播的中心。从唐朝中期在陕西开创并延续到明清的“茶马互市”选茶非陕西泾阳莫属!泾阳是茯砖茶的摇篮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