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1. 早期发展:
泾阳是周秦汉唐的发源地,是中华文明的发源中心;位处关中腹地、泾河下游的郑国渠渠口位于泾阳境内的泾河上,引泾水灌溉使当地物产丰裕、商贾云集、商贸繁荣。
秦汉唐的都城所在古咸阳、古长安是全国政治、经济、文化中心,泾阳正处于这个中心区域内。交通便利,信息通畅。自古因秦岭天堑阻隔,陆路难行,南北货运主要靠水路运输,泾河下游水面宽阔,加之县境内上游有郑国渠首,船运只能到泾阳码头。这种优越的政治地理环境也是泾阳茯砖茶产生在泾阳的基础。
到了汉代泾阳又在丝绸之路的起点上,恰处于南北地区的中间地带,也就成了东西南北货运的必经之地。过往的茶到泾阳后必须转水路为陆路。为方便运输,就必须在泾阳另行加工,压缩体积。泾阳茯砖茶由此诞生。
宋代以后历代多有以茶治边的政策,朝廷多设有茶马司,专门经营用茶来换西北少数名族的马匹。朝廷行为也是促成泾阳发展成为南来西运茶叶、物资集枢纽的一大因素。
2. 近现代发展:
清末、民国时期,泾阳比较有名的“天泰”字号,总掌柜李奇周,商号遍布陕、甘、宁、川等地,并由单一的茶叶业拓展到京华、金银、布、粮、面粉加工等。单泾阳县城就开有:京货铺、金店、布店、银店、面粉加工厂、茶店、茶叶作坊等。各处专营茶叶的分号掌柜36人。泾阳县城设有四大商号:天泰通、天泰运、天泰全、天泰店,集经营加工于一体,用家缠万贯、骡马成群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分。
民国后期,泾阳茯砖茶加工生产每况愈下,加之陇海铁路的开通,极大的改善了南北、东西物资的运输条件,茶叶逐渐转向由产地直接加工生产外运,过泾茶叶锐减,产量下降。解放之初,泾阳县成立了人民茯茶厂,生产茯砖茶,起初茶厂经营不错,后因原料全靠外进,国家计划经济限制较多,加之中央政府要求把加工生产转移到茶产地。湖南安化引进泾阳茯砖茶生产技术与1953年试制成功,黑毛茶到泾生产成本较安化高,生产逐渐减少,至1958年后基本停产,只有极少部分制茶人把传统工艺保留了下来。
改革开放之初,1981年泾阳县试图恢复泾阳茯砖茶生产,成立机构,在县拖拉机修造厂利用场地开展试制生产。先用湖茶,后用陕南紫阳一带陕青秋老叶试制获得成功。发花均匀量大,茶色、茶质、茶味均上乘。销往西北各省,牧民群众均接受、认可。当时是集体大企业,因缺乏资金,加上管理不善,后倒闭。
进入21世纪以来,在县委、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,泾阳茯砖茶迎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机。在县科委、农业局等相关部门和传承制茶人的技术支持下,泾阳茯砖茶在保留传统制作工艺的基础上,增加了科技含量、提高了生产、加工、储存工艺技术水平,使泾阳茯砖茶又一次以高品质的口感走进了人类的生活中。